守护者,守护着!

中南大学   2023-07-27 17:33:33

2022年9月20日,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同学们的第一堂解剖课。面对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的“大体老师”(这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同学们手持白菊花,集体默哀。


(资料图)

这是一堂以“致敬大体老师”为主题的“解剖学第一课”,也是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延续多年的生命教育课。他们认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从哪里开始?就从敬佑生命开始——那些将生命延续在医学研究和教学事业上的“大体老师”。

2022年解剖学第一课:致敬“大体老师”

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必上的一门实践教学课,“大体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遗体主要来源于捐献,但由于传统保守的生命观念,愿意捐献遗体者寥寥,这就让大体老师显得尤为珍贵。近些年来,在潘爱华团队的努力下,遗体捐献数量逐步上升,保障了医学教学所需。

授好课、传好业,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优秀的临床医生,是支部成员们自定的核心使命。聚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设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老师们将一门一门课程精心打磨。近三年,支部党员牵头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开设《局部解剖学》等4门慕课,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一流课程1门。今年,《局部解剖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皮肤病复杂多样,一些基因和分子的异常改变,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就要想办法去鉴定并干预这些基因和分子。”2008届毕业生、现为湘雅二医院皮肤科学科带头人的赵明在皮肤免疫疾病的研究中,还会感谢当年在校时专业学习中的扎实训练。而对2005届博士毕业生黄菊芳来说,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到工作,兜兜转转一圈,回到基础医学院担任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的教师,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她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分布式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和湖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生物样本与基因健康大数据研究”……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多,但是支部老师们会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培养体量小,毕业生并不多。”

打造一流的课程,是为了培养一流的人才。不论是不辞辛劳充实“大体老师”数量,还是站牢讲台打造精品课程,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恪守的是守护者的职责与使命。

支部组织党员参观平江起义纪念馆

“辛追夫人”是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区的核心展品。如何保存两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专家、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老党员罗学港教授分析,至少有几个条件:深埋、密封、相对无菌。

自1972年起,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前辈们就开始参与马王堆古尸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无任何技术借鉴的情况下,已安全、科学保护古尸50多年。2002年,年近50岁的罗学港教授接过守护辛追夫人的接力棒。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支部党员通过多学科交叉,实现集成技术创新,突破了我国在湿尸类文物保护领域的多项技术瓶颈,建立并推广“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创建了国际领先的湿尸类文物保存技术体系,解决了不可再生湿尸类文物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国际难题,为世界生物类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

罗学港教授和湖南省博物馆年轻一代交流

不久前,基础医学院研究团队从古尸微量样本提取DNA并进行基因组测序,鉴定不同墓穴间亲属关系,为研究古代人类基因组序列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开创了考古学与医学交叉研究新领域。

开展遗传资源样本库/脑库建设研究,开展神经损伤与修复、脑发育与脑老化、精神行为与脑等前沿研究……这是展现在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同志们眼前的另一个世界: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跨越学科,解生命之谜。如果说,培养优秀的医学生是他们的现实使命,而在这里,他们在窥探生命延续的奥秘的同时,也在延展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他们从这里,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每年5月的科技活动周,是基础医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党员们最忙碌的时候,由支部负责建设运营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南大学人体形态学科技馆会迎来一波大客流。

潘爱华教授为参观者讲解人体生态学馆展品

“今年,我们组织了面向校内外大学生和中学生的遗体捐献科普讲座、青少年科普实践营系列活动,面向社会人士的主题科普展览、线上科普宣传等。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人体——看得见的样子与看不见的模样,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支部书记陈旦介绍说。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近五年,人体形态科技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开放主题展览68次,接待境内外高校及省内中小学386所,年均参观人次超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