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光学链:2023已到来,元宇宙会如何发展?

哔哩哔哩   2023-01-30 11:42:14

“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通往宇宙的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这是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的故事,人类为了拯救共同的家园,背水一战,踏上征途。

有人说,有一种极致浪漫来自元宇宙。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几年电影市场的科幻浓度。出走、迁移,“带着地球去流浪”,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从现实世界移民到元宇宙?


(相关资料图)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在“移民”。从非洲大迁徙到建立帝国,到后工业化、城市化,再到科技创新,就是人类文明不断“出走”的过程,从给定的、自然的、熟悉的、确定的生活,主动走向一种未知的、令人向往的、不一样的生活,不断地变迁,催生了文明。

那元宇宙、数字生命、人工智能、生物基因、量子计算,这些新的前沿技术发展合流以后,能否诞生一种新的文明?它们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人类在元宇宙中,真的能够实现绝对的自由吗?

虚拟世界提供最便利可行的出走,我们可以让感官体验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宇宙是能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的。

但是,进入元宇宙,就是把我们的躯体程序化为一串代码。人作为数据意义上的人而非生物意义上的人存在,身体的一切感知均由程序底层的代码控制。这样,个体丧失了自由意志,因为我们的一切,从身体感知到思想过程,都被程序代码彻底限制、固定了。

在元宇宙中,身体和感官可以实现毫无障碍。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我们的身体总是有障碍的,至少要服从重力;在虚拟世界中,身体和感官可以达到无障碍。现实中,我们身不由己,无法随心所欲;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心想事成,没有身体受伤害的风险,也没有道德风险。无碍之身与心灵化身的互动关系中,我们也不再需要追求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只满足了所谓自我,而且重造自我。

但是,有了无碍的身体,我们就能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自由的概念是人类发明的,我们人类,自始至终都在有碍的身体当中形成身心关系,这是人类伦理构成的基础性条件。

如果没有死亡、风险,就不会有畏惧和珍惜;身体没有受伤的可能,没有那种受到威胁的伤害,就没有勇敢这种美德;如果不需要努力就能心想事成,那就没有卓越和智慧;没有资源的匮乏,就没有善意和友爱……有碍的身体几乎是构成所有人类品格的一个条件,至今为止,人类世界的规范都依赖于有碍的身体。有碍的身体在限制我们的同时,也成就了作为人类的我们。

毋庸置疑的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正在加速人类的出走。元宇宙带给人类自由的体验,却也时刻提醒人类,生而为人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元宇宙此类前沿科技的发展,我们如何在应用中作具体的差异化的分析,并予以区别化的对待?同时,如何保持伦理上的审慎鉴别与规范,以保持我们人类最根本的、迄今为止获得最广泛共识的那些尊严和价值理想?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元宇宙定义的思考

1)区分科技、科学、科幻和神话

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元宇宙”的定义整体来看是比较保守的。当某个特征的苗头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尚不清晰时,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定义时,一般均不予以采纳。遵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的规定,名词定义要贯彻科学性原则,并反映本质特征,因此需要严格区分科技、科学、科幻和神话。这四者可以使用如下简单但不精确的区分方法。

对于神话来说,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实现的内容一般可认为是神话。例如《西游记》《封神榜》里面的很多法术,如腾云驾雾、火眼金睛、千里眼、顺风耳等,人类用了400~500年才陆续实现。这些都属神话的范畴。可能需要几十、上百年才能实现的内容一般可称为科幻。例如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于2001年拍摄发行的电影《人工智能》,里面提到的很多技术、场景可能还需要几十年到上百年才能渐次实现。《雪崩》《流浪地球》《黑客帝国》《阿凡达》等作品都属于科幻的范畴。在50年内有可能实现的,一般可称为科学。在10年内有可能实现的,一般可称为科技。

为了保障元宇宙的赛道不要出现太多泡沫,在对“元宇宙”定义的时候,全国科技名词委更多地站在“科技”的范畴。这次公布的“元宇宙”定义的对外征求意见稿,10年内是可以实现,或可以看到实现的苗头。

2)不排斥未来的更新,并保留一定想象空间

在给“元宇宙”定义的时候,专家们都考虑到技术的迭代可能会带来定义的更新,同时也为定义保留一定想象空间。所有专家(尤其是区块链专家)都隐约感觉到“元宇宙”会颠覆现有的社会关系,诞生“新型社会关系”。去中心化已引起大众的关注,比特币让人嗅到了未来货币的味道,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让人感觉到未来的资产大多是数字资产,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简称DAO)也来势汹汹。

但是没有人能够清晰描述这种“新型社会关系”,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去中心化的前景,DAO在国内也罕有成功案例。十年之内,很难判断“元宇宙”是否能够带来社会体系的急剧变革。如果将这些不明确的内容纳入正式的术语定义中,将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符合术语学的要求。因此,全国科技名词委去掉了“具有新型社会体系”作为元宇宙定义的“种差”。

当然,这种“种差”是很容易更新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如果元宇宙的“新型社会体系”的苗头出现,或者有人能够清晰论述元宇宙如何影响社会关系,到时将对“元宇宙”定义进行更新。

3) 持相对保守的态度

关于“元宇宙”,人们有太多的观点和期待,甚至太多天马行空的臆想,包括一些人会不假思索地想到数字经济。《中国元宇宙白皮书(2022)》也多次提到“元宇宙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高级阶段”的观点,这更让业界认为“元宇宙是推动经济关系变革的虚拟世界”的论断。

作为元宇宙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为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数字资产、数字交易提供了实现手段,这都与经济息息相关。在元宇宙时代,数据都将实时上传并永久保存,它们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生产资料。这更让人坚信:元宇宙会带来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但是,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元宇宙对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如何推动未来经济关系变革也不明朗。从保守的态度出发,现在把“推动经济关系变革”加入“元宇宙”的定义时机尚未成熟。

一部分文献论述了元宇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有文献认为元宇宙将引领数字文明重新定义人类第四阶段文明[26]。元宇宙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笔者尚不明确元宇宙是否可以成为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并列的社会形态。因此“元宇宙”定义的对外征求意见稿没有提及“人类文明”。

4)“元宇宙”定义的困境

“元宇宙”定义的对外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反馈了意见和建议,可以看出多位专家对目前版本的“元宇宙”定义并不十分满意。全国科技名词委的专家也认为目前的定义还有许多缺陷。

对外征求意见稿强调了元宇宙的主体是人,强调了元宇宙的构建方式是运用数字技术,强调了元宇宙的三种构建方式: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共生,也强调了元宇宙的“属”为虚拟世界。但是,目前的定义没有强调元宇宙与其他虚拟世界的本质区别。沉浸式体验或许是元宇宙的本质特征。离开沉浸式体验,似乎元宇宙的一切探讨都没有意义。沉浸式体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目前相对保守的“元宇宙”定义似乎很“严谨”,但也会让该定义放弃了一些本应该拥有的“种差”,反而产生更多“不严谨”。例如,几乎所有专家都认同区块链技术是元宇宙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基于“严谨”考量,“元宇宙”定义的对外征求意见稿没有涉及经济,也就看不出元宇宙与区块链的关系,让该定义反而不那么严谨。

元宇宙是一个“大概念”,覆盖的技术及产业领域十分广泛。比如交互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电子游戏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并且在游戏、工业、汽车、城市建设等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与发展。

在这个大概念中,要想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哪些方向更有前景,不妨先回望2022, 看看元宇宙的哪些板块被市场聚焦~

1、XR

毫无疑问,VR、AR是大众体验元宇宙最直观和便捷的途径。

在2022年,相关产品不断更新,国内外众多厂商不遗余力,以Pico 4、Quest Pro为代表的一大波硬件相继发售,Nreal、奇遇、TCL、大朋等等新品不断,消费者通过这些硬件感受到了越来越优秀的使用体验。

除了XR硬件厂商,上下游产业也十分活跃,11月11日联发科举办的高管峰会上,官方宣布推出首款用于VR领域的SoC。

在技术层面,Pancake方案逐渐走向成熟,多款硬件已经开始使用,让硬件设备更加轻薄,另外在摄像头数量、显示方案等方面都在不断升级。

除了企业间的角力,国家对于虚拟现实产业的重视也显露无遗。11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

可以说,2022年对于XR产业的重视是全方位的,甚至一些大佬投入XR的创业中,比如吴德周、罗永浩等。

2、虚拟空间

疫情等原因加速了线上工作、生活模式的普及,元宇宙又为线上模式带来了新的玩法。

从简单的在线视频,到如今的元宇宙空间,或者说虚拟空间,线上模式更加重视场景化运用,能够带来更强的沉浸感。2022年,一批新的虚拟空间平台应运而生,当然一些已经存在的平台也大放光彩,比如虹宇宙、希壤、瑶台等等,甚至一些大学也推出了虚拟校园,比如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等。

大型的会议、活动、展会,以及社交、教育等场景,都一次次的在这些虚拟空间中进行,这也让大众多了一个体验元宇宙的途径,对于需求方来说也找到了一个更加接近线下效果的活动形式。

3、数字人

5月份,虚拟女团A-Soul中的珈乐“中之人”遭到不公对待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同时这一事件也把数字人产业带到了大众视野。

无论是写实派,还是二次元系,数字人都在这一年频频亮相,比如我们熟悉的洛天依、AYAYI、柳夜熙、李未可,还有度晓晓、川CHUAN、希加加、贝拉等等,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价值,比如演出、商业代言、内容创作等等。

数字人作为交互工具,在当下和元宇宙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到底如何降低运营成本、避免同质化等,尚需要不断探索。

4、数字藏品

过去的2022年,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经历了一番波折,从泥沙俱下,到逐渐规范化,行业走向“冷静期”。

不可否认,数藏存在一定的实际价值。一直以来,区块链被看做是元宇宙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数字藏品NFT作为区块链应用,契合了虚拟环境下数字产品的确权需求。另外,在现实世界中,数字藏品也被文创等领域加以利用。

但该行业掺杂了太多资产属性,所以炒作之风很难根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规范化将是唯一出路,也将成为判断其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5、AIGC

8月,一幅Jason Allen创作的美术作品《空间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但神奇的是这幅作品是出自AI之手。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风靡开来,简单的操作、独特的画风让大众痴迷,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AIGC。

虽然AIGC本身并非新鲜事物,但是当下的爆发还是引来了不小的波澜,从谷歌、Meta、微软,到Stability AI、Jasper、OpenAI,行业的风头一时无两。

从文字、图像,到视频、音频,AIGC成为被普遍看好的创作方式,在效率、创意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表示,AIGC就是人工智能自主生成内容,未来将迎来三个发展阶段:“助手阶段”,AIGC辅助人类进行内容生产;“协作阶段”,AIGC以虚实并存的虚拟人形态出现,形成人机共生的局面;“原创阶段”,AIGC将独立完成内容创作。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XR、虚拟空间等之外,还有一些元宇宙板块在2022崭露头角,比如Web3.0、游戏等。

在以上的元宇宙热点方向中,哪些将在2023年延续势头,或者是还有哪些新方向会成为黑马呢?

前述的五个方向中,XR很大希望继续实现更加迅速的发展。

除了一批新的产品,比如PS VR2、Cellico、VIVE XR、Magic Leap2等相继发售让我们期待之外,XR还将迎来更多新的变化,比如AI SILK的XR新型触觉手套、Actronika的VR体感背心等,另外在近眼显示技术、渲染处理技术、感知交互技术、内容生产技术等方向也值得期待。

最后,国内XR有望在更多行业场景应用落地,比如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等方向进行融合。

除了XR外,元宇宙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方向,但未来的核心还是在于为实体赋能,为经济发展助力,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然,对于用户来说,我们当然期待新的一年里元宇宙能与社交、游戏等擦出新的火花,带来好玩新奇的体验。